信息主义诗歌创作论纲(四)【原载于《信息主义》:诗阳】
(四)构思,自虚拟角度的出发
信息主义的诗歌创作已经在实质上接受了电脑虚拟技术的理念并将之文学化,这是从构思布局到整体实现的一系列新创作尝试。虚拟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化精神体验,是在技术上实现的从感官知觉到精神互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解放。
信息主义的虚拟创作属于非理性的创作思潮,作品通过虚拟的实践将代表主观经验的文学意蕴转化为超越常规事理的诗歌行为,创作的内容在相当的程度上不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诗歌所表现的虚实相生的哲学意涵存在于虚幻的信息形象系统之中,其虚拟性充分体现出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虚拟的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也同样地反映在这类诗歌的文学表现形态中。
对虚拟意境的追求是信息主义在诗歌世界里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层意涵并不断开拓文学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对读者来说,虚拟创作所形成的期待视野是非实体的,诗歌对形象及意蕴的修辞手法与电脑的虚拟技术在形式上也常常是相通的,以九歌的
《一位高手》为例:
打开窗口,滑过鼠标进入世界
天空缩小为桌面
你的角色是修行的猫
打坐冥思,宇宙进入白色之夜
在唐代,你身携海棠你灵魂出窍
……
这里是没有出生和死亡的天地
没有鼠类的繁殖,没有人的成长
唯有你在这里坐禅
用海棠的鲜血
洗净女人看不见的伤口
信息主义的虚拟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理性的终极价值,因为一切都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重新定义和解读,而纯粹的精神可以作为自由的存在而独立于物理世界生存。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诗歌的目的性不一定是完全必要的,作品不需要反映现实也不需要表达情感,命题可以没有前提也可以没有结论,世界可以进一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从具体经验到抽象符号的虚拟关系形态,故牧的《走投无路》明显地体现出这样的创作特征。
与此同时,信息主义的虚拟创作也不排除运用写实的或者叙事的手法来放大虚拟境界的现实感和现场感,成郭的长诗《比赛》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例,他试图通过对一场比赛的描述,将世界的整体意义以循环递归的手法向主观的空间方位推导,最后归纳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身原点。
虚拟世界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终点也没有彻底的消亡,一切属性都会在虚拟的国度里复生。在诗歌中,对存在的渴望既无法在现实中求证也无法得到物质上的肯定,而虚拟的生活经历似乎可以反复地演变和拆解,这样的创造性过程可以给诗歌赋予任何意义上的艺术企图,诺然的《时代的偶像》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在记忆里最新的一段里存在
它最接近我们的感觉
我们构成这最后一个片刻的部分
它转载我们的思想
对信息主义虚拟派作品的理解过程同样也是参与的过程,阅读诗歌就是在虚拟的真实世界中亲临其境,作者和读者在成为诗歌的虚构角色的同时,也形成了拟想意义上的互为关系。首先,读者本人可以很容易地进入这个虚拟世界而成为存在的主体;其次,诗歌作品通过自己的虚拟意图与读者产生一定的互感互动效果;最后,读者越过虚拟的界限进入诗歌的纯粹境界而最终将诗歌的艺术本质完成。